也一样容易损毁,但现在张超的这个雕版书,却让孔颖达惊叹万分。
只要雕版校对好了,然后印刷,那就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书了,再不会存在什么错误,或者抄错的情况,圣人经典也不会出现各种缺失、疑议、歧义了。而且张三郎书里用的标点符号也很好,虽然说许多读书人一开始读书,就得学会断句。
但有一些关键的地方,就算是一些大儒,也会有疑异之处。那些往往涉及一些典故历史等,甚至一句话能解释出多种意思,可如果加上标点和符号,就能最大化的减少这种歧义。
这同样对于读书人,尤其是那些新学者来说,这能大大提升他们理解经典的速度。
一本雕版的书,就等于一块石经,千千万万本印刷书籍,以后再不用担心典籍遗失,甚至是缺失疑异了。
“德明,我打算也把我的书稿送去张家雕版印刷出来。”
“可是张家雕版刻书不是得千部起印吗?”
孔颖达想了想道,“但我这并不是直接买书啊,我只是刻印我自己的书,如果我少刻印一点,应当要便宜一些吧?”
孔颖达手里有一套书稿,是他整理他祖先孔子的论语。
孔颖达是孔子的三十一世孙,他一直有个理想,就是有朝一日能让论语也成为儒家的经书。
论语经历这么多年,有三个版本,包括《古论》《鲁论》和《齐论》。各个版本的内容都有些不一之处,特别是一直到了此时唐朝,论语都还没有进入儒家的经书之一。
汉五经,唐九经,都没有论语的一席之地。
孔颖达花费很多年时间,一直在整理三家论语。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,但毁于秦始皇焚书坑儒。在西汉时仅有口头传授,后来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得到部份本子,分为鲁人口授的鲁论语20篇,齐人口授的齐论语22篇,以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在的古论语21篇。
西汉末时,帝师张禹精治《论语》,并根据《鲁论语》,参照《齐论语》,另成一论,称为《张侯论》。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。《齐论语》《古论语》不久亡佚。东汉末郑玄又以“张侯论”为底本,参照《齐论》、《古论》作《论语注》,遂为《论语》定本。
孔壁中的古论语由孔安国向武帝献书,结果正值“巫蛊事件”,朝廷将这批书退还给孔氏,“其学于是在孔家流传。
张颖达一直希望能以孔子夹壁中的古论为主,兼采齐论鲁论,编成一本新的论语,并且给这本论语注疏。
古人给经典注疏,当然就是解读。
孔颖达编的论语注疏,计划编成三十卷,目前已经有了十卷手稿。
如果按张记书坊的印书方式,得千本起印,这可能得刻上千个板,一套书六贯,一千套就得六千贯。
孔颖达印不起。
“仲达你的论语注疏可是一本大家之作,也许我们可以跟张三郎亲自谈谈,他或许能支持你呢。这样的好书,当然得印刷流传。”
“要不,趁着今天张家喜事临门,咱们去登门庆贺一下,顺便谈谈你这本论语注疏。”
张府。
张超对于来拜访的这孔颖达二人有些小意外,招呼着两人到花厅坐下。
孔颖达和陆德明的名字张超是知道的,国子学博士,还是天策府文学馆的学士,两人都是成名多年的大儒了,真正的名士。
张超本来还担心这两人是来踢馆砸场子的呢。
结果一听,两人居然是想来印书的。
私人来找张超印书,这还是头一回啊。不过唐人这时候还没有版权意识,若是自己写了部书,还巴不得让别人去抄录传播,绝不会说要收版费的事情。
“孔博士手里有本论语注疏?”
“还没有完成,计划是三十卷,目前只完成了十卷。”孔颖达把自己的十卷手稿带了过来。
张超翻看了看,这本论语不仅是注疏,还等于是重新编纂了一个新版的论语,然后又再对这新版的论语,进行注疏。
字写的很好。
张超心里头赞扬,然后细看这版论语,与自己后世看过的似乎差不多,但又些地方也有点不一样,内容似乎有增加。嗯,注疏解释的也都不错,不愧是孔子三十一世传人。
也对,论语可是孔氏的家学。
张超觉得,若是把这本书印出来,拿去卖的话,应当会比较受欢迎,毕竟这个版本的看起来很权威,而且注释的也好。
“这是本好书啊,我愿意印。”
孔颖达一听很高兴,忙问,“那印书之费得几何?”
“免费!”张超笑着答道。
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人都怔住,免费?(未完待续。)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