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三百九十三章 所谓的传承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是个零和游戏。

    你分多了,他就分少了。财富,在进步的时代,是可以普遍增量的,凡是增量的变化,社会都是可以和平接受的。但在根本领域,冲突无处不在。

    当分配冲突到达不可调和的境地时,流血和战争将会变得不可避免。那么,这件事的传承,就更困难了。

    为此,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名著《资治通鉴》。司马光,作为皇帝的老师,写这本书时,目的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。皇帝或者学者,从几千年历史来看,发现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,那就是,权势传承之不可靠。

    任何一个帝王,在他权势极大的时候,总想把这份势力向后代传递下去,但无论多么聪明的帝王,都做不到。

    原因除了上面所说,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外,还有其他原因。当然,光总结原因还不够,必须找到解决办法。想一想,古代豪杰如此之多,肯定每一个人都想过这个问题,但都没有解决好。

    还有基因传承。张哥与乔姐婚姻的失败,就在于乔姐没有生出一个继承人出来。而人性本身,就对基因传承有发自自然的倾向。

    所有动物,在基因传承这事上,有着拼命的执着。这是物种存在的基本条件。

    根据我读二十四史的经验,发现这些传承,都不太靠谱。原因是什么,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。要是我说清楚了,我就超越司马光了。

    但我发现了一个特点,这些传承,都是以基因为特点的。也就是说,家族血缘,才是传承的对象。这种目的性,是不是它们传承难以成功的原因呢?

    家族传承的特点,除了基因纯正性。还带来另一个特点,就是传递的封闭性,内部协调的困难性,传承递延的分散性。

    所谓传递的封闭性,是指对象。所有财富或者权力,只给有血缘关系的人,无形之中,就把社会大循环隔开了。没有外来的源头活水,没有鲶鱼效应,很难激发出奋斗的精神的。

    内部协调的困难性,就更复杂了。比如,中国古代,以嫡长子继承主要权力。但仔细看历史,有多少朝代是按这执行的?祖制经常受到破坏。为什么?血缘身份与能力才干,根本没有联系。

    还是在李渊在世执政时,长子建成已经当了很长时间的太子,但与能干的李世民相比,还是被杀了。甚至,逼得父亲退位,自己当了皇帝。

    为了继承权,兄弟相残,父子相杀,夫妻相害,这样的事,还少了吗。至高的权力为什么是最大的危险,因为它是在零和游戏中的唯一标的。

    同理,财富传承也一样,当后代争夺厉害时,也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。如果传递给一个强势能干的后代,其他弱势的后代,估计连汤都没得喝。这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。如果传给一个弱势的后代,那么,他很可能被强势的兄弟姐妹干掉。

    所有的传承,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制度。天天搞分配,没有好事情。我认为,只有生产,才有可能产生正循环。而分配,因为人性的丑恶面,总会走向丑恶的一端。

    当然,还有传承递延的分散性。比如,东汉刘秀,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,王国传承了十几代后,刘备,只能以打草鞋为生了。

    其实,仔细想一下,这也正常。帝王的后代,随时间推移,人数越来越多,权力分配和财富分配,数量和质量就越来越稀薄。最后,帝王之后,也同于常人。

    那么,有什么东西在传承史上,稳定一些的呢?司马光找到了一个答案:文化。

    只有文化的传承,才最为长久。

    眼前这本书,介绍佛教的传承,说禅宗在印度传了二十几代,在中国唐代,传到慧能法师时,也有六代。还能够中兴,甚至改变中国佛教的面貌,有越来越兴旺的架势,这种传承的成功,除了佛教本身的真理因素,或许有其它原因。

    再比如孔子的常说,今天,我们说话做事,还经常引用他的话。董先生教育我,对易经的理解,也经常以孔子十翼来作为范本。在某种程度上,我也算是儒家学说的部分继承人。

    更深刻的,是诗经,已经过去三千年了,那里中国人的情感原因、互动方式、表达习惯,甚至思维方式,对生活的理解,与今天的中国人,差不多。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中国人不要说血缘,就是姓氏,甚至是身高体重面貌语言,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,但这种文化,却顽固地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。

    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的更迭和民族的冲击,我们的血统早就已经混淆了,我们的政府也换了上百家,我们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面貌。但是文化的基本取向,却始终没有改变。

    为什么?我不能完整解释。但我可以区别出文化传承与财富权力传承的根本不同。

    那就是,文化传承并固定于基因。

    中国文化传承的路径,与基因关系不大,甚至到了没人注意的程度。没听说老子是状元,儿子就一定是状元的。苏东坡家里出了三个进士,也只是偶然现象,那是小概率事件,在科学上,没有必然性。

    文化传承是师徒的,是老师与学生的。这种传承跟血缘关系不大。在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中,老子和孔子,是最有代表性的。老子,根本没有子女的记载。不是说他一定没有子女,但肯定子女没有继承到他文化的遗产。

    孔子,一个最重视家庭的人。他的学问,按记载,最多也达到了三代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,虽然没有孔子那么有学问,也还算得上是贤人。孔子的孙子叫子思,据说是孟子的老师。最独特的是,子思的学问,并不是爷爷和父亲传授给他的,他的学问,来源于孔子的学生曾子。并且,他将学问传给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孟子。

    今天,传说中的孔子家庭依然存在,但有学问的人,也不多了。

    当然,佛祖本人,也有第二代,那是他的儿子罗睺罗,也是得道之人。但他儿子没有下一代的记载。因为,出家人,本身在戒律上,就控制了后代的产生。

    居士也不是没有后代,但也很少听说有成就的。就是有成就,也不是他父母传承来的。

    知识和文明是公开的体系,有着自己的传承和淘汰机制。它是开放的,所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
    一个优秀的文化,不需要分析它的原因,只看他存在的时间长短就知道,它强大的生命力。

    从进化论讲,如果基因没有遗传和变易两种特征,就会被自然进化所淘汰。基因传承财富,就缺少变易的条件。而文化传承,在大社会的涤荡中,强势的东西,总会出来。

    与基因传承相比,文化传承还有另外一个特点,就是生产性。文化总是在促进生产的发展,如果没有这个功能,这个文化就离死亡不远了。

    中华文化在保持自己基本特性时,同时不拒绝与外来文化的融合,如同杂交改良,我们始终在改良过程中。要不然,我中学头疼的英语也不会那么重要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我产生了一个观念。我如此热爱传统文化,对外国文化偏好不高,估计与我的英语水平不高有关。我只能搞这个。看的外国著作,也是中译本。

    二娃,你英语好,估计看了好多原版吧,如果我们有缘,见面谈谈?

    文化促进社会发展,生产增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数量。凡是增量的变化,就有可能长久。零和游戏的东西,分配的东西,总是在成员间互相残杀。

    总设计师邓大人,他说不要争论姓社姓资,就是要把人们的注意力,从零和游戏,从分配的思维中解放出来。不要老想着分配,要多想想生产,估计,这是伟人的中心思想吧。

    我没有资格猜度大师,我只能找出一些特点。一个人没事,瞎想。

    看到身边这两本书,我对自己的结论有一些怀疑。比如知识传承。我把佛教当成一种知识传承,但这种传承的方式,却比较特殊。

    为啥?因为,假如它是知识的话,却并不能用语言完全形容出来。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一种用语言和思维都不能抵达的东西,究竟是什么呢?

    如果语言没意义,那这身边这两本书不是多余了?如果有意义,为什么,大师们反复强调,多说无益,多读无用呢?

    最搞不懂的,是那个拈花微笑的典故。佛祖云:我有正眼法藏,涅槃妙心,有谁会得?他拿着一束花,示意了一下。什迦尊者,会心一笑。

    两个人确认了眼神,遇上了对的人,就传法了。这是个什么法?怎么传承的?

    这是个大秘密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