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踏进大汉朝堂,近十年的时光过去,戎马倥偬,各项事务繁忙。元召从来没有再有过机会把所有的朋友都聚到一起,好好的畅谈一番。
而今,匈奴覆灭,边患平息,四方安定,天下俯首。在处理完长安的一系列麻烦之后,他终于决定,趁着大多数人都在长安的机会,相聚明月楼,把酒话风云。
事到如今,不管是长安的朝臣,还是天下的民众,都已经看的很清楚。不日之后,这位大汉王朝最著名的侯爷,必将踏上朝堂最中心的那个位置,身担重职,执掌朝纲。
许许多多的人,擦亮了眼睛,无比激动的期待着这个时刻的来临。大汉繁荣的局面飞速发展到今天,到底是谁在这里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,民众的眼光是雪亮的。而等到这个人真正的掌握了天下权柄,又会是一番怎样的盛况呢?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,没有谁会不热切期盼。
不过,关于元召到底会在什么时候正式的站到舞台中央,没有人知道确切消息。更不会有人敢于公开肯定。
这段时日,在几次小范围的聚会上,也曾经有人以试探性的语气问起,元召却只是笑笑,不置可否。并不是他故作神秘,也不是要卖什么关子。有些事,水到渠成,自然最好。他等待的,是皇帝做出的最终态度。
元召所要的可不是一个虚名。皇帝能不能够把好不容易集中到手中的权力再一次的放手呢?他相信,未央宫深处的人,也一定在全面的考虑着这其中的利弊得失。
皇权与相权的矛盾,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。就算是在几千年的政体演变中,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过很好的解决。到底保持一个怎样的平衡,才是最好的方式?许多次冥思苦想,让他感觉到最费脑筋的,恰恰正在于此。
所有的权力斗争,即便是烽火连城,浴血千劫,相比起这个最终目标,都是小事而已。只有制定出一个最符合大汉王朝发展的根本制度,才是关系到千秋稳定的大事。为此,他已经做好了为之奋斗十年、三十年甚至整个余生岁月的心理准备。
就算是他有着阅尽千年的目光,可在上下左右探索之后,也没有发现有可直接借鉴的例子。历史的轨迹已经被自己改的面目全非,广阔天地,唯吾鹰扬!也许,只有依靠永不屈服的力量,沿着自己开创的这个局面继续走下去了。
其实,在不动声色之间,关于整个国家层面的朝政、军事、文化、经济、外部交往……这些方方面面,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筹划。现在所欠缺的,除了制定详细的细则之外,至关重要的就是需要一个最合适的机会,把他们全面铺开。
元召就如同一个博弈的老手一般,所有的棋子都已经摆好,安静的等待开局。不管输赢,这一局天下大棋,他已经稳坐其中。
世间大事,没有确切的对手,才是最难和最可怕的。以天地为棋盘,以光阴为棋子,重新划定一个尽可能维持长久的合理秩序,这便是他的最终目标。
这样宏大壮阔的事,古往今来,恐怕就连那几个最伟大的帝王也难以做到吧!前途坎坷,何其艰难。不过,元召看着眼前的群贤毕至,一杯烈酒满满的入喉时,心志的坚定,从无如此刻强烈。
老当益壮的窦婴、李广、郑当时诸辈,已经拍着胸脯做下保证,家族的后辈子侄,任凭驱使,一定会全力以赴的追随其后,以成大势。
而在朝堂的重要盟友,卫青、司马相如、东方朔、终军、严安等人更不必说,他们早已与元召心志相通,对于他所描绘的未来,充满了无比的信心。
作为坚强后盾的董仲舒、主父偃、赵禹以及以淮南王刘安为首的几方诸侯坐在旁边,看着年轻一辈的高谈阔论,捻须微笑,神情间充满了宽慰。他们凭着自己的丰富阅历,比别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,只要元召掌权,这个伟大王朝的未来,必然会更加辉煌。
而单独坐在一起的那些更年轻的晚辈们,气氛格外热闹。崔弘、陆浚、李陵、卓羽、季迦……酒到杯干,纷纷扰扰,争论不休。犹自包裹着几处伤口的白衣朴永烈虽然很少说话,但没有人不对他感到敬意。当日长街之战,一举扬名。其勇武忠烈,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。
 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