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食材切的都比较薄,所以汤一滚就差不多熟了。最先烫的是肉类,然后才是蔬菜,最后再把米线倒进去。整个过程充满了趣味的参与性。
关于过桥米线有很多的传说。相传,清朝时滇南蒙自城外有一湖心小岛,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,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,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,米线已不热了。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,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,可以让汤保持温度,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,还能更加爽口。于是她先把肥鸡、筒子骨等熟好清汤,上覆厚厚鸡油;米线在家烫好,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,之后加入米线,鲜香滑爽。此法一经传开,人们纷纷仿效,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,也为纪念这位贤妻,后世就把它叫做“过桥米线”。
传说是动人的,但是真实的来历却没有那么玄乎。其实是清末年间,一名建水人从北方涮肉中得到了启发,尝试着在滚烫的鸡汤里将薄肉片烫熟,随后加入米线,发现味道意外鲜美。许多人慕名而来,食客们每次吃此米线都需通过店家门口的一座桥。久而久之,这种米线就被叫做“过桥米线”。不过更多的人肯定是愿意相信那些故事性更强的版本了,有秀才有人妻还有很多不可说的事情。
滇省这么多米线,杨不一没吃过,但是很多还是听过的啊,但是今天阿则这个“川肉米线”他就闻所未闻了。
“则啊,什么是川肉米线?川省的肉?还是穿成一串的肉?”
“咦,你没吃过吗?就是汆肉啊,你坐着等会吧,很快就好了。”
阿则说完,拿出了一个大碗,开始给他准备起来。杨不一这时靠了过去,准备偷师了。阿则看见杨不一过来了,但是乖乖地站在旁边,她轻轻地松了一口。埋头继续干活儿,她把案板上的里脊肉切成很薄很薄的一片。阿则的刀工还是不错的,至少比杨不一强,所以切下来的肉片又大又薄,她把切好的五六片肉平铺在碗底,从旁边锅里舀出一大勺滚烫的鸡汤倒了进去,然后拿筷子轻轻搅动着。脊肉的颜色由红变白,慢慢地卷了起来。
杨不一这下明白了,汆肉说是这个汆肉。很形象的一个字,入水肉........汆好了肉片,阿则又加了一些炸好的酥肉还有切好的豆腐丝和韭菜进去,最后再加的是已经烫好了的米线。看着这么满满一大碗香气扑鼻的米线,杨不一食指大动。阿则又想了想,在锅了捞了半天,捞到一个鸡翅,算是给杨不一额外的加餐吧。
“你吃慢点,小心烫!”说着把米线放在了桌上“这个米线最好是什么作料都不加了,原汁原味的鸡汤吃着最香了。”
“嗯嗯,好”杨不一已经拿着筷子在旁边等不急了“你呢,不吃一点吗?”
“还早,我吃了早饭的,还不饿,一会儿盒饭做好了再吃。”
“好吧,那我开动咯.....”杨不一看着这碗内容丰富的米线,忍不住开吃起来。
鸡汤是炖了很久的了,所以汤色黄亮,上面漂浮着些翠生生绿油油的韭菜段,还有那炸的金黄的酥肉。筷子轻轻搅动了一下,浓浓的热气和香味就扑面而来。米线的口感很顺滑,挑了一筷子“吸溜”一声就全吸进嘴里了。这点不像面条,面条会给人一点点干涩的感觉,要伴着汤汁才好入口。米线完全是凭着自身的光滑,刺溜一下就窜入口里来了。米线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味道,就跟白饭一样,真正能让米线变成美味的是汤汁和配菜。
鸡汤的味道很浓,而且特别香,顺着米线一起进入口中,满满的一嘴鸡汤的味道。吃口米线,再咬一口炸的酥脆松软的酥肉,口感味道简直不要太好。酥肉刚放进来不久,外层吸收了一些鸡汤,口感上比较松软,但是里面还是那种脆脆的感觉。而且酥肉在被汤汁泡过以后,吃起来就显得不是那么油腻了,还会带上鸡汤本身的香味。当然最好吃的还是那薄薄的汆熟的肉片了。火候刚刚好,不老也不嫩,薄薄地一层混合着猪肉和鸡肉的精华。搭配着口感顺滑味道很淡的米线正是合适。
杨不一刚开始的时候还一边品着一边吃,结果没吃几口就把一切都扔在脑后了。稀里哗啦地开始大口大口吃起来,汤很烫,但是真的很好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