恭祝大家国庆快乐,感谢各位朋友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。
---------30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无论旅顺半岛上发生了什么样的的风风雨雨,等传到北京城中时,就都只剩下一丝涟漪了——大明帝都么,任是外面再大的风波,在自认为见过大世面的京城人士眼中,终究不算什么。
就算是最近一段时间,在京师中大肆流传的,关于琼州短毛的各类消息:什么短毛要和勋贵老爷结亲了,什么短毛又要向朝廷进贡银子了……种种传闻,除了那些真正与之有关联的,其他人也无非听个热闹,当个闲话在茶馆里聊一聊,回家之后还依然要面对生活,面对现实,面对日常的柴米油盐。
——越来越局促的柴米油盐,对于北京城中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,就是如此。
每年春季,京师里照例要闹一阵子春荒——自家米缸和朝廷库房里的存米都渐渐倾尽了,江南粮食还没送上来。家底殷实的还好,一般小门小户,这段时间就有些难熬了——而这还是正常年景,漕运保持通畅,南方产粮区也没遭遇大灾的状况。若是遇到“不正常”的,比如崇祯二年京师被围,或者崇祯五年登莱之乱,叛军虽未杀到运河区,可朝廷的“剿匪”部队却将漕运粮食物资都挪去充了军用……若是出现这种变故,那对京城百姓的影响可就更大了。
崇祯六年初春的大明朝虽然还没有遭遇到此类人祸,但最近几年从各地报来的天灾却是延绵不绝。诸如歉收,绝收,请求赈济之类的言辞充斥在各处送来的奏报之中——若非如此也不会引得崇祯想法设法搜刮银子,最后为了盐税积欠朝文官集团大动干戈……地方上的天灾折射到京师,便是春荒的加剧,在这种艰难时期,北京城里的粮食变得愈发短缺。
——原本应该是这样,历史上也确实如此。只是在这个时空里的北京城,局面略有些不同,因为来自海南的短毛在这里开了一家琼市坊。
…………
“外面好多粮店都关张了,琼市坊那边倒还有米卖?”
“没错,还是白花花的大米呢!就是样子有点古怪,很细很长,可煮出来还是大米饭肯定没错……据说是产自南方暹罗,安南那一带的稻种。”
“听说琼市坊里的货物都是专供贵人所用,有些还是进上的贡品,咱们这种寻常人家怕是买不起吧?”
“我原先也这么想的,可昨个儿隔壁三婶就去买到米了,说起来也不是很贵。况且如今这市面上,除了琼市坊还有哪儿卖米呢?家里都快要断炊了,总不能让孩子们挨饿吧。”
“好吧,那明天去瞧瞧,早就听说那边的各种新奇南货极多,明个儿就算买不到米,看看热闹也好的。”
……诸如此类的对话,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北京城那些寻常百姓家中,本来么,象他们这种阶层的人,很少能有闲情逸致去注意自家生活以外事情,因为这年头光是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就已经是太艰难的一件事,很难再有精力去关心其它方面。
琼州短毛名气虽响,但在他们心目中,终究和自己没什么关系,偶尔在大街看见一辆金碧辉煌的四****马车从身边驶过,最多也只是羡慕一下对方的富贵豪华,但多半不会觉得自己这辈子会和那些古怪的南方髡人发生什么联系——除非像现在这样,被逼的没法子了,才不得不去那家琼市坊里碰碰运气。
而去了之后才发现,他们的运气着实不错。
——琼市坊里仍然能买到粮食,还都是上好的精白米!
——琼市坊里的粮食居然不是很贵,价格比起去年并没有上涨太多!
——进入琼市坊其实并不像传说中那样有什么限制,任何人都能进,除了要把碎银子换成银元稍微麻烦一些外,其它各方面都很宽松。而换银元本身也并不让人感觉吃亏,因为那种精美的“崇祯通宝”银元一看就知道是很正规,很可靠的货币,即使在兑换时需要额外支付一些火耗费用,但用银元买东西也可以打折扣,折算下来,好些东西感觉反而还便宜了一些——这是和外面有的比,至于那些除了琼市坊里外头就没得卖的,那就更不用多想了。
当然了,有人欢喜就有人愁,往年这种春荒时节,原本也是京师各家大粮商一起发财的好时机。人么,活就活在一张嘴上,但凡一天不死就总要吃。历朝历代,粮商向来是只有大后台撑着才能做的生意,为何——就是为了这种时候。哪怕把粮价提的再高,也不愁没人买。哪怕城门洞里拖出去的死尸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